首页 武汉文章正文

旭辉控股集团:前10个月录得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608.3亿元

武汉 2023年11月03日 16:45 570 绣虎
旭辉控股集团:前10个月录得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608.3亿元

旭辉控股集团11月3日晚间在港交所公告,于2023年10月,集团录得合同销售(连合营企业及联营公司的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43.7亿元及合同销售面积约359,400平方米,合同销售均价约人民币14,200元/平方米,及公司股东权益应占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19.0亿元。

于2023年1月至10月,集团录得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608.3亿元及合同销售面积约4,337,000平方米,合同销售均价约人民币15,100元/平方米,及公司股东权益应占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311.7亿元。

旭辉控股集团:前10个月录得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608.3亿元


【拓展阅读】以下内容为拓展内容,与上面资讯无关,请勿关联任何信息!

质量纠纷、延期交房、烂尾频现……

多地收紧预售资金监管 或将试点现房销售

近月来,衢州、福州、桂林、泸州、黄石、惠州、汕头等多地加强预售资金监管。业内人士表示,房地产预售下,房企借高杠杆带来的风险在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尤为突出,从质量问题到合同纠纷,从延期交房到整体减配,甚至出现开发商跑路,在建楼盘多年烂尾难处理等多种问题。

在此背景下,上述人士表示,在加强商品房预售监管的同时,应逐步减少预售项目比例,试点现房销售,这样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上述纠纷,也可以抑制企业无限制高杠杆扩张,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风险。

预售扩张 烂尾项目频出

一面是高涨的房价,一面是搁置数年的烂尾楼。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企急速扩张资金高度承压。同时,由于市场增长较快,预售监管不到位的背景下,烂尾项目频现。

近月来,昆明“别样幸福城”烂尾项目引来众多关注,在烂尾6年后,业主不得不住进仍是水泥块的房子,自己造楼梯,拉电线,开始了工地般的生活。而究其烂尾原因,是开发商将12栋楼1255套房源的近10亿元预售款挪作他用。

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也显示,2014年郴州市汝城县莲郡嘉苑项目,按合同约定应于2017年底交房,但项目至今仍处停工状态,没有一栋楼可以满足交房条件。对此,郴州市委网信办回复称,根据协议约定,当时县指挥部只代收了房款的30%,并按照楼层建设情况拨付给了开发商,剩余的商品房购房款由开发商自行管理。目前,开发商自身经营不善,导致建设资金紧张。

西安市雁塔区爱马仕西西公馆项目业主反映,2014年购买该房到现在仍未能入住,相关负责人回复称,经了解,爱马仕西西公馆项目于2018年10月整体封顶,但由于开发单位陕西浙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资金问题,无力进行后续建设。目前正在通过诉讼途径解决遗留问题,待诉讼结果确定后,重新启动项目建设。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金澜国际小区业主反映,该项目巨额建设资金挪用致资金链断裂,项目于2014年主体封顶,停工烂尾至今,涉及多达10038户业主。

事实上,不仅仅是小型房企,今年年初,出现资金链危机的泰禾集团旗下项目也出现擅自挪用预售款资金问题。北京院子二期业主反映,预售项目资金被挪用致项目停工。

对此,北京朝阳区房管局回复称,根据《北京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项目预售过程中,购房款应直接存入专用账户。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直接收取除定金外的其他商品房预售资金”,因泰禾公司曾在销售房屋过程中违反了上述规定,该局多次要求整改并暂停网签。据悉泰禾目前已完成部分整改,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康俊亮表示,预售资金监管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第三方对预售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的方式,确保预售资金用于预售项目的工程建设,保证预售项目顺利完工,不出现烂尾等损害购房人合法权益的情形。但预售资金监管以预售项目网签为前提,如待售项目在未取得预售许可的情况下销售,或取得销售许可未办理网签的情况下销售,行政主管部门就无法及时有效的掌握项目要销售的情况,也就无法实施预售资金监管,在这种情况下,潜在的交易风险就很大。

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表示,开发商有资金快速回笼,及扩大规模,赚取更多利益的需求。开发商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往往会采用预售的方式,而在项目彻底完工之前,预售回来的资金其实是不能挪作他用的。很多开发商不愿意眼睁睁看着钱放在那里,会选择挪用监管资金做其他投资或者其他用途。此外,很多小型房企此前还涉及P2P等小贷问题,资金多用于补窟窿。

“此前立法上惩罚力度不够大,立法上的处罚和开发商违反资金监管所获取的巨额利益不成正比。而开发商是逐利的,当违法成本远远低于可能获取的利益的时候,很多开发商会选择违法挪用。”王玉臣说。

负债高企 资金压力大增

的确,与巨大的债务压力相比,处罚对于房企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找钱”成为众多房企的主要课题。8月20日,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拟发行2020年度第四期中期票据,发行规模不超过15亿元,期限为3+N年。

募集说明书显示,本期票据募集资金拟用于偿还债务融资工具,不用于房地产业务,不用于金融行业及相关任务,不用于购买理财。

实际上,截至募集说明书签署之日,厦门建发代偿债券余额760.81亿元,其中超短期融资券待偿还余额85亿元,中期票据及永续中票待偿还余额212.5亿元,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代偿还余额93亿元,公司债待偿还余额307.55亿元,企业债待偿余额10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待偿还余额52.76亿元。

此前,8月13日,华南城宣布已于12日完成发行于2021年到期的2亿美元,利率为11.5%优先票据。同日,旭辉控股集团公告,于12日该公司及附属公司担保人就票据发行与初始买方订立购买协议。达成若干完成条件后,公司将发行于2023年到期的12亿元,利率为5.85%优先票据。

在房企债务压力下,融资动作加速。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资料显示,8月中上旬,房地产行业信用债发行规模高达261亿,在年内处于高位。年内房企累计已经发行债券811支合计融资额高达6242亿。

“特别是最近几天,房企密集发布大额融资,整体看,7月来,房企融资刷新了历史同期纪录。”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说。

“现在对于企业来说资金流是最重要的。”一位房企人士表示,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房企面临着超过1.5万亿元债务需要归还,对于本已资金链紧张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压力从未减少,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房企不惜高息发债融资。

张大伟表示,整体看,境内房地产销售有所缓和,大部分企业销售增加,但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市场变化,加快储备资金,房企抓紧窗口期增加一切融资手段,尽量大额度融资。虽然部分企业融资成本低于6%,但也有企业融资成本超过13%。

事实上,此前的问题房企泰禾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泰禾集团先后未能完成17泰禾MTN001、18泰禾01、17泰禾MTN002、17泰禾01本息的按时兑付。截至8月15日,泰禾已到期未归还借款金额为349亿元,尚未支付的利息为43.32亿元。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表示,从近18个月新增发债与到期债务关系看,2019年期间新增发债相较于到期债务走势基本有1个月延迟,而进入2020年后两者走势基本一致,即偿债高峰也是发债高峰趋势加强。从现有债券规模统计看,自2020年8月到2021年上半年有4个单月到期规模超千亿,房企偿债压力不断增强,发债需求将长期保持高位。”

取消预售制呼声再起

近日,丹阳市住建局指出,为了有效降低预售商品房交付风险、防范化解矛盾,8月18日起,丹阳市范围内开展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第三方托管工作。

据悉,预售资金第三方托管模式,是由政府提供专业的第三方资金托管平台,购房者、开发企业和托管机构共同签订商品房预售资金托管三方协议,约定将预售商品房的贷款资金汇入第三方托管账户,托管机构再根据托管项目的工程进度节点,按照正负零、完成主体结构1/2、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完成工程竣工验收运作表签发、完成初始登记等五个节点,分别进行有条件分期受限支付,确保预售项目托管账户资金的安全。

8月中旬,衢州市《关于加强衢州市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将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要求商品房建设项目地下空间及地上部分合计工程造价的130%作为商品房预售资金重点监管对象,资金额度为每一支付节点时至商品房交付条件具备时剩余工程造价的130%。

福州方面,《福州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办法(试行)》指出,新建商品房项目的预售资金监管额度原则上不高于项目工程总造价的1.2倍。

对开发商提取预售款的节点与工程施工进度挂钩,《办法》规定,主体结构封顶前,累计申请使用不得超过监管额度的60%;项目竣工验收前,累计申请使用不得超过监管额度的85%;项目交付使用前,累计申请使用不得超过监管额度的95%;新建商品房项目在办理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后,监管银行终止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王玉臣表示,由于对资金监管不到位而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例如烂尾楼的发生往往源于开发商挪用监管资金。随着地方维稳、维权事件增多,地方政府逐渐发现预售资金监管风险,促使更多地方政府加快对预售资金监管的完善。

王玉臣认为,下一步应进一步完善立法,增强监管资金公开化、透明化,加强违规房企处罚力度。另一方面,此前海南全面进入现房销售制度,这是个很好的信号,下一步逐步减少预售项目比例,试点现房销售。这样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上述纠纷,也可以抑制企业无限制高杠杆扩张,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风险。

事实上,有消息人士称,监管层已有实行现房销售的想法。日前,住建部、人民银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时,有监管层人士表示,预售制度是过去房子紧缺时期的背景下所采取的政策,现阶段现房供应已足够,那么预售制度存在是否合理,下一步将加强对此方面的讨论。

此外,王玉臣建议,购房者购房时必须对开发商及开发商的关联公司,尤其是股东公司进行基本的审查。看开发商及关联公司以往是否存在对外欠债、烂尾楼、拖欠工程款、商品房逾期交房等情况。“现在网络十分发达,这些核实即使不通过专业律师的配合也可以实现。比如可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输入开发商的名称,查找关于开发商的相关判决,进而查看是否存在上述问题。比如可以在天眼查或企查查上查看开发商及关联公司的概况,尤其是关注法律风险及行政处罚栏。”

建业集团被曝开启大幅裁员

估其总市值也就是2000亿人民币左右。

大股东林氏家族增持超1500万股总负债近3000亿注册资本:1,000万(元)

林氏集团是集制衣、房地产开发、酒店建造、经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地产集团,被公认为纽约市房地产开发界的领军企业,酒店管理排名美国100强第18,酒店建造排名美国100强第25,酒店管理及酒店建造在纽约排名第一。

据媒体披露,从克而瑞证券、Bloomberg、wind等数据获悉,旭辉控股集团现存债券22只,人民币债券和美元优先票据各占一半。其中,存续的11只债券总额为164.93亿人民币,平均票面利率为5.16%;存续的11只美元优先票据,总发行额45.8亿美元(约合296.99亿元),平均票面利率5.47%。在过去的2020年财务报表显示,旭辉控股集团收入718亿元,同比增27.2%,归属股东核心净利润80.3亿元,同比增16.3%;核心净利率为11.2%,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合同销售金额增加15.2%至人民币2310亿元。

经中国证监会注册(证监许可20212182号),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不超过人民币51.68亿元公司债券。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二期)发行规模为不超过30.00亿元。

林氏集团与万达集团还是合作关系,即使这样一个看似温婉的女人,她同王健林一起打造了万达集团,作为女强人,与刘嘉玲合照一点都不输气场,看上去比刘嘉玲还有魅力。佛山是工业强市,佛山陶瓷、建材、家具名扬海内外,目前正积极打造广佛同城,加强两地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佛山是企业投资沃土,我们非常欢迎美国林氏集团到佛山投资发展。

中华网财经此前报道,在5月份旭辉控股集团发行两期美元债,分别是2026年到期的3.5亿美元4.45%绿色优先票据、2028年到期的1.5亿美元4.8%绿色优先票据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发行及上市。估其总市值也就是2000亿人民币左右。

融创房地产最新消息你知道吗?资金是否面临阶段性压力呢?

建业集团被曝开启大幅裁员

 建业集团被曝开启大幅裁员,2月6日,建业集团宣布从五级管理调整为三级管理,取消业务集团和大区两级,五个总部合成为一个,人员将迎来大整合。建业集团被曝开启大幅裁员。

建业集团被曝开启大幅裁员1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除了调控压力,郑州楼市还受到“7·20”特大暴雨和几轮突发疫情的影响。裁员、降薪、拖薪等成为常态,一位郑州房企策划人去年9月在某社交平台发文称:“心生惶恐,时常感觉危机要来了。”

 新的一年到来,行情并未转好,“带头大哥”建业集团开启了大幅度组织优化,由五级管理调整为三级管理,取消业务集团和大区两级。建业集团表示,在过去几年的转型过程中,成立了一批不同层级和类型的专业公司,接下来本着“做少、做小、做好”的指导思想,结合各专业公司实际及未来发展需要,将对所有专业公司进行梳理与调整。

 调整架构意味着业务聚焦和人员精简,对企业而言也许不是坏事,但缩骨瘦身势必带来人员裁并,一大波人可能将失去“饭碗”。

  建业“瘦身”,总部优化比例达61.2%

 根据建业集团内部公告,公司将取消业务集团和大区两级,即从目前的“集团-业务集团-大区-城市公司-项目”的五级管理,调整为“集团-城市公司/专业公司-项目公司”的三级管理。

 相应的,原有的业务集团总部撤销,建业控股、地产集团总部、中原建业集团总部、新生活集团总部及筑友集团总部合并为新的集团总部。撤销大区层级,设立新的城市公司和专业公司,由集团直接管理,调整后的城市公司对项目公司实施直接管理。

 同时,总部部门精简合并,设置产品研建中心、投资发展中心、资金财务中心等九个业务中心,九大中心下设32个部门、26个组。值得注意的是,九个业务中心编制为408-412人,较现在岗的1063人优化了超650个,优化比例达61.2%。

 据建业集团内部公告,除协同指挥中心外,其他各中心均已完成架构和编制方案拟定。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对时代财经称,目前尚不知道具体的优化名单。“业务集团估计对去留人员名单还有所犹豫。希望尽快调整完毕,让大家都安心。”

 另一位知情人士则对时代财经称,建业集团目前暂停了裁员动作。“公告是内部的人事公告,被泄露了,要先查公司机密泄露再做调整。”

 而刚入职建业新生活两个月的王鑫(化名)对时代财经称,2月9日已收到被裁员通知。

 一位地产资深猎头对建业集团此次架构调整持肯定态度,其认为,对于建业集团这样一个区域型房企来说,5级架构过于臃肿、低效,优化到三级比较合理。“不管是与保利、中海等头部房企对比,还是与滨江这样的区域房企对比,建业的架构和人员都明显过多,调整是迟早的事情,并不意外。”

 克而瑞发布的《2020中国房企人力资本价值TOP100》显示,央企保利发展、中海地产高居榜单第一、第二名,杭州区域房企滨江集团位居第三,人效均高过5000万/人,建业地产则排名第41。

  河南房企“历劫” 地产人南下找工作

 不可否认,这是建业集团在行业下行期的一场“自救”。

 建业集团成立于1992年,目前拥有建业地产、筑友智造科技、建业新生活、中原建业等四家上市公司,业务涵盖地产、智造、物业、科技、文旅、商业、酒店、农业、旅游、足球、金融等多个领域。

 不过,自从2002年确立“省域化战略”,开启省、市、县、镇、村“五级市场联动”后,建业地产对河南市场依赖颇深。其2020年年报显示,河南的销售贡献占公司销售的99%。其中,郑州合同销售额为人民币153.0亿元,占总销售额的22%。

 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暗藏风险。2021年7月20日,郑州遭遇罕见特大暴雨,这给建业地产的文旅业态带来严重冲击,投资60亿打造的`“只有河南”戏剧文旅城,刚运营了45天就因水灾和疫情停业45天;而建业集团在郑州樱桃沟的一座足球文旅小镇,受灾后几无修复可能,只能重建。

 2021年9月,一封建业集团向政府“求救”的文件在网上流传。相关文件截图显示,受汛情和疫情影响,建业多个地产项目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但需支付巨额运营成本,相关经营性损失将达到3亿元。同时,其自7月20日以来,销售出现下滑,销售及回款较原计划减少近30亿元;多处工地停工,累计各种经济损失逾50亿元。

 此后,建业地产的物业销售持续受到影响。建业地产月度销售数据显示,2021年7-12月,除8月销售额同比持平外,其余5个月的销售额、销售面积均同比下降。其中,7月份销售额同比减少30.5%,10月合约销售更是同比大降70.71%。

 不过,这不是建业地产一家的困局。中指研究院相关报告显示,受政策调控、洪水冲击、疫情反扑等影响,2021年郑州房地产市场负重前行,整体行情不佳,全年先扬后抑,即上半年市场平稳运行,首次土拍火爆收场,年中受洪水冲击,叠加疫情反扑,下半年市场下行明显,土地暗淡成交,楼市去化不佳,市场缓慢修复。

 困局之下,河南房企纷纷“开源节流”。上述房企策划人士称,8月份因疫情居家办公,工资打6折,到手四千元,还拖延了好几天才发,行业内降薪、拖欠工资更是常态。

 2021年底,几家河南郑州的房企以超长春节假期的形式节省开支乃至变相裁员,如碧源控股假期为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瀚宇集团假期时间为2022年1月10日至2022年4月10日,复工时间另行通知。

 一位在职的河南地产从业人士对时代财经称:“这种放长假的估计会有员工自动离职,只发基本工资太残酷了。我认识的同行,有的南下深圳找工作,还有不少都转行了,创业、开小店,或者做新媒体去了。我虽然暂时没有失业风险,但行业、区域不好,干着也挺没劲的。”

 对于2022年郑州楼市态势,中指研究院郑州公司总经理梁波涛对时代财经分析称,从销售端看,目前郑州楼市下行趋势还未彻底转变,市场置业信心处于底部修复期,短期市场修复仍需时日,刚需产品仍为市场的主力产品,成交主力区域预计将以主城区为主,近远郊县市场则处于恢复期。

 “从土地端看,预计2022年将加大城改项目的推进力度,保障城改项目的顺利落地,公开市场的土地数量或将持续增加,以提振房企的拿地信心。从政策端看,房地产调控政策微调预期明显,保障合理购房需求正常释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仍是郑州市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方向。” 梁波涛续指。

建业集团被曝开启大幅裁员2

 2月11日,针对此前网传建业集团裁员60%,建业集团公开回应称不符合事实。

 “客观情况是,建业集团是涵盖建业地产集团、中原建业集团、建业新生活集团、筑友集团及其他专业公司大型综合集团公司。近期,网传疑似集团各中心架构及编制上报情况的方案仅为上述五大集团总部的架构调整,并不涉及整个建业集团,且方案内容也非最终结果,最终结果还在谨慎制定当中。同时,本着留住人才、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的原则,涉及人员未来也以内部分流为主。”知情人士称。

 2月6日,建业集团宣布从五级管理调整为三级管理,取消业务集团和大区两级,从现行的“集团-业务集团-大区-城市公司-项目”五级管理,调整为“集团-城市公司/专业公司-项目公司”三级管理。原有的业务集团总部撤销,建业控股、地产集团总部、中原建业集团总部、新生活集团总部及筑友集团总部合并为新的集团总部,五个总部合成为一个,人员将迎来大整合。

 对于架构调整,建业表示,是在当前形势下践行“向管理要红利”的外在形式展现。从之前的“五级管理”到现在的“三级管理”,从管理层级上进行了减少;整合各业务集团总部中心合并为九个业务中心,精简了总部机构;成立城市公司;重新梳理调整专业公司。调整后不但在效率上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人均能效也将得到加强。

 据了解,为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建业将面向全体员工评选“建业集团功勋员工”,并出台了“企业合伙人”制度,以适应目前的行业管理红利时代,激励团队突破增长,实现员工的共创、共担、共享。

 “针对此次架构调整,不仅对部分管理岗位进行以“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的公开遴选,同时配套了一系列人性化的措施,包括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基金”等,不搞“一刀切”,进行温暖的机构优化,缓解人员压力。”知情人士称。

建业集团被曝开启大幅裁员3

 去年以来,多家房企“动刀”精简组织架构,试图从经营端压缩成本,聚焦主业,节约开支,这一次的主角是河南“一哥”建业集团。

  取消大区公司

 2月7日晚间,建业集团内部下发公告表示将进行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公司从原先的“集团-业务集团-大区-城市公司-项目”五级管理变为“集团-城市公司/专业公司-项目公司”三级管理。

 这次的架构调整距离上一回不过一年有余。2021年1月,建业集团被曝已在河南省内成立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及中部五个大区,并设立五个大区总裁分管相关业务。

 彼时,有知情人士称,建业集团的调整是为进一步收缩变革置业板块,把管理权回收至各个大区,弱化城市公司。而如今在新一轮的架构调整中,大区层级及业务集团被直接取消,管理权进一步聚焦至集团总部。

 此前,为更好地实现多元化发展,建业集团设有建业控股、地产集团、中原建业集团、新生活集团及筑友集团五个业务总部。为提高效率,压缩成本,这五个总部将合并为一个集团总部。

 合并后的新集团总部设置九个业务中心,即协同指挥中心、投资发展中心、产品研建中心、客户服务与营销中心、资金财务中心、资产与资本市场中心、品牌文化中心、综合管理中心、审计监察中心。

 另外,取消大区层级后,建业集团将设立新的城市公司和专业公司,由集团直接管理,而调整后的城市公司则对项目公司实施直接管理。

 大幅度的架构调整往往伴随着人员优化。一张近期在网上流传的截图显示,建业集团此番计划优化的编制数量为651个,优化比例达到61.2%。

 对于这一情况,一位接近建业集团的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并非最终确定版本”。

 其称,建业集团在年前确实制定了一版人员优化方案,但年后管理层对方案又进行了调整,所以具体的落实及实施方面目前还有待公布,“现在都不清楚到底会怎样执行”。

 不过,有内部人士猜测称,人员优化最终的执行情况可能不会有太大出入,只是此次优化主要针对的是集团总部层面,与下属的城市公司、项目公司无关。

  因何“动刀”

 调整组织架构无外乎是为应对行业的下行趋势。202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动荡不断,融资收紧、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以往粗放的经营模式开始向精细化转变。

 同策咨询研究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1年12月,就有碧桂园、保利发展、旭辉集团、世茂发展、新城控股等大型房企对企业组织架构进行调整。

 2022年1月,为收缩“战线”聚焦主业,中梁对控股集团总部相关职能与地产集团总部进行整合;同月,万达地产亦被爆出调整区域公司,将原来的东、西、南、北四大区域整合为南区和北区两大区域;建发房产也将原有的五大区域合并为三个集群……

 有知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建业的组织架构调整其实也考虑了一段时间,之所以选择在春节后公布或是为了照顾员工的情绪。

 除行业大势所趋外,河南省去年下半年的“涝疫结合”亦是推动建业向组织架构“动刀”的重要因素。

 2021年7月,河南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多地受灾,叠加疫情反复等因素,该省楼市销售数据大幅下滑。2021年,河南省商品住宅供应量约4522.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约17.7%,成交量约4301.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约12.9%。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1年河南省全口径销售榜单TOP 40房企的销售金额及销售面积较2020年分别下降约15%、16%,整体销售规模大幅度降低。

 受水灾、疫情波及,建业旗下多个项目和业态受到影响。彼时,该公司曾向河南省政府求援,称灾情对公司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5亿元,若将销售和回款等间接损失算上,总损失达到50亿元。

 去年,建业共实现合同销售额601.05亿元,同比减少12%;对应合同销售面积816.6万平方米,同比减少8.2%;销售均价亦同比下滑4.2%至7360元。

 除建业外,多家河南本土房企或布局河南的外来开发商亦遭受了较大冲击。

 2022年春节前,包括新合鑫集团、碧源集团、瀚宇集团、郑州华南城等多家企业下发放假通知,假期时长3至4个月不等,且这期间的员工薪资多以郑州市最低保障工资发放,即每个月2000元。

奥园爆雷:一家千亿房企的浮沉样本

融创、万科、碧桂园、保利发展、中国恒大等。均为国内知名房地产公司,但近日融创公告称,预计无法在相应的息票兑付日和付息日之前募集到足够的资金,预计无法如期支付债券“20融创01”的本息和“21融创03”的利息。融创地产最新消息是2022年,融创中国近期资金面临阶段性压力。

融创房地产最新消息你知道吗?

债券余额为40亿元的“20融创01”和债券余额为20亿元的“21融创03”应分别于2022年4月1日支付回售资金及利息,2022年4月2日支付利息。若为非交易日,付息日顺延至64年4月,但融创表示,预计无法按时支付上述债券本息。姚表示,截至目前,公司面临着阶段性的资金压力。

融创中国在债券延期公告中,对近期遭遇的流动性压力进行了详细复牌,并采取多项措施应对困难。2022年,融创前两个月累计销售额同比下降约27%。春节前后市场风险事件的频繁发生产生了一些影响,近期面临阶段性流动性困难。融创还表示,将落实“防范和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的相关要求,防止逃废债务的情况发生。

资金是否面临阶段性压力呢?

可以在各大网站或者报纸上关注融创地产的最新消息。银监会公开表示,鼓励有还款意愿的企业通过展期等方式解决困难。在行业流动性持续紧张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要想走出寒冬,就要在处理到期债务和稳健经营之间找到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5月5日,融创中国和旭辉控股分别发布的2022年1-4月未经审计的销售数据中,合同销售额分别为859.3亿元和388.4亿元,同比下降约49.75%和53.29%。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2022年1-4月,百强房企平均销售金额为212.2亿元。

走钢索的房企陆续踩空,这次轮到奥园

文 郑慧 庞敏

编辑 刘建中

“躺平”,是外界给中国奥园 (3883.HK) 贴上的标签。

其实,在确定无法归还美元债之前,奥园挣扎了两个月。其间,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其信用评级,各种负面消息与自救行动相互交织。但最终,两笔本金合计6.88亿美元的离岸债务到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奥园是一家老牌房企,大本营位于广东,是中国内地房地产企业前30强之一。其共有三个上市主体,分别为中国奥园 (3883.HK) 、奥园 健康 (3662.HK) 和奥园美谷 (000615.SZ) 。

2021下半年以来,监管变化、头部房企暴雷等因素带来的市场端和融资端双重收紧,让更多地产公司陷入流动性困境。 危机已从“三道红线”评价体系里的红橙档,逐渐蔓延至黄档,乃至绿档企业。

财务看似 健康 的黄档企业为何也爆雷?奥园是一个典型样本。外部环境极速恶化是不争的事实,但奥园爆雷却与自身虚弱脱不了干系。

高速扩张的过程中,实力没有跟上野心,让奥园积累了诸多问题。其发展十分依赖外部融资,且高利率的非标融资占比较高,隐形负债问题突出。2020年踩错行业节奏后,土储又难以形成高质量现金回流。《 财经 十一人》还发现,其2020年财报存在一些疑点。

倘若地产市场没有瞬间入冬,奥园的问题也会逐渐暴露。只是过程会更加温和、隐蔽。

钱多多为何还不起债

单从财务数据来看,奥园似乎不应该这么快倒下。

2021年中报显示,奥园一年内到期的有息债务约521.7亿元,而账面现金及等价物约683.2亿元。扣除受限制资金159.6亿元,仍剩余约523.7亿元资金,完全可以覆盖其短期有息债务。

这是很多房企面临的共同问题:账面上趴着数百亿资金,却还不了数十亿的债。

《 财经 十一人》综合采访发现,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地产公司调表手段繁多。房企往往在年中、年末等关键节点,通过各种方式汇集资金,时点过了之后便将资金归还,导致账面资金虚高。

其二,预售资金监管整体趋严。房企回流到账面的资金,能动用的部分并不多。

其三,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是合并后的情况,而资金可能主要集中于子公司项目,真正可归集到母公司用于还债的有限。

这些企业实际可调用的资金,远不及账面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奥园的账面现金及等价物,占总资产约20%,这个比例,在前50房企中排名第一,前50的均值约11.12%。(前50即克而瑞2021上半年销售排行榜前50家的上市房企,下称“前50房企”)。

这个数据从侧面反映了,相较于自身体量而言,奥园其实存储了更多的资金。但为何仍然无法还债?《 财经 十一人》就此求教奥园,奥园称目前无法回复。

虽然奥园危机是去年11月才暴露于大众视野,但是其危机在2021上半年就已萌芽,自救行动也早已展开。

现金流量表显示,2021上半年,奥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20亿元,投资活动净流入212亿元,而筹资活动净流出122亿元。较往年变化明显。

这几个数字粗略勾勒出了奥园在2021上半年的整体情况:经营上努力回血,减少拿地;投资活动大幅减少,甚至可能在抽回资金;融资方面压力巨大,融到的钱远少于归还的钱。

奥园某区域中层员工李晓(化名)告诉《 财经 十一人》,集团资金紧张,早在2021年初就有端倪。最明显的是,拿地标准越来越严格。2021年起,奥园在拿地、收并购上愈发谨慎,对项目开发周期、回款测算、现金流最大值等指标卡得十分严格,尤其重视现金流测算。

“原先我们报十块地,总有一两块有点儿眉目,报二三十块,总能拿一块。但后来明显感觉这个比例越来越低”,李晓说。他还提到,整个2021年,全公司都在拼命回款,打折力度较大,以价换量,销售考核要求十分严格。

据《 财经 十一人》粗略统计,奥园披露的土地储备中,2020年度新增的项目数大约有100个,而2021上半年,仅新增了10多个项目。

奥园在融资侧失血过多。前50房企中,有18家2021上半年融资活动现金为净流出,奥园净流出122亿元,仅高于阳光城(-129亿元)、富力地产(-188亿元)、蓝光发展(-233亿元)、绿地控股(-370亿元)和中国恒大(-374亿元)。

经营侧回血有限,奥园在投资侧尽力挽救。2021上半年前50房企中,仅有5家公司的投资活动现金为净流入。奥园净流入212亿元,远高于排名第二的美的置业(112亿元)。

进入下半年,恒大危机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房企负面信息十分敏感。“信心”变得愈发珍贵而又脆弱。 11月初,惠誉在一份下调奥园信用评级的报告中指出,尽管奥园于2021年7月发行了18亿元人民币境内债券,并在10月进行了3.99亿港元股票配售, 但是现在基本没有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自身造血能力有限,外部又停止输血,出售资产也需要时间,面对1月份到期的两笔大额美元债,奥园挣扎了一段时间,最后爆雷。上述两笔美元债合计约44亿元人民币,分别于1月20日、1月23日到期。

“如果不是刚好今年1月份到期,而是再迟半年到一年,奥园或许能挺过去。现在这个形势之下,哪怕一家相对优质的房企,遇上一笔超大额债务到期,也未必过得去。”一位私募基金地产投资人对《 财经 十一人》评价。“当然,奥园自身底子差,肯定也是一个问题”,他随即又补充道。

体弱的黑马

奥园踩错了行业节奏,在顶部下行阶段,仍然以收并购为主要手段,大举扩张,且大量布局下沉市场和沉淀资金的旧改项目。

2015年,奥园合同销售额152亿元,排名68。2016年起,开始高速扩张。2019年,奥园终于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销售额破千亿,进入前30强。

2016年之后,高周转、高杠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一种普遍 游戏 规则。多数房企借此高速扩张,奥园只是其中之一。“全国大部分城市, 从2015年到2019年房价几乎翻倍,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相应的扩张,反而说明企业看不清大势”。 上述投资人称。

但到了2020年,政策收紧前夕,奥园还是没有暂缓脚步,继续激进扩张。

2020年度,奥园新增土储约2015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5%,拿地支出达到450亿元,超过预算350亿元。从现金流来看,2020年度,奥园的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425亿元,融资活动现金净流入476亿元,这两个指标的规模,在前50强房企中均排名第二。

发展这些项目,后续还陆续需要资金投入。而当年8月,监管层开始用“三道红线”限制房企加杠杆;12月底,限制银行业金融机构涉房贷款的“两道红线”发布,房企融资来源进一步收紧。这些政策及后续引发的连锁反应,改写了房企旧有的 游戏 规则。

融资收紧后,房企无法延续借新还旧的套路,更需倚重真实的经营活动。但奥园自身的造血能力相对较弱。惠誉在2020年10月的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奥园的业务对低线城市渗透较高,且与相同评级的房企相比,商业地产业务比重较大,更易受到行业下行风险的影响。

彼时,惠誉给奥园的评级为BB,与旭辉、龙光相同。奥园的合同销售平均售价约为每平方米10,022元人民币,低于同级房企13,500元~17,000元人民币的水平。

综合来看,奥园的土储布局偏下沉,广而不深。参考亿翰智库整理的2020上半年末数据,奥园在一、二线城市的土储建面占比约为37.6%,在三四线城市的土储建面占比约为62.4%。(《 财经 十一人》调整了部分二线城市分类)除了大本营广东之外,在其他地区城市的深耕力度不足,奥园进驻的90余座城市中,有80多座城市土储占比均不超过2%。

惠誉还提到,2020年,奥园商业地产产品占可售资源的23%。而与住宅地产相比,商业地产的去化率更低,也更容易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一位内部人士告诉《 财经 十一人》,奥园在三四五线城市拿了较多项目,商业项目质量不高,回款缓慢。另外,奥园旗下的县域集团、文旅集团,在诸多小县城拿了几十个项目。虽然地价低,压占资金不多,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杠杆率,由于市场不佳、房贷下不来,这些项目后续销售-回款周期较长。

另外,奥园近几年大力推行旧改业务,项目数从2018年末的16个快速增长至2020年末的60多个。这些旧改项目主要集中在大湾区,质量高,毛利可期。但问题是,旧改周期长,前期需要沉淀资金,更无法在短期内给公司回血。其境内发债主体奥园集团的资料显示,2020年末,旧改基金约占其少数股东权益的三分之一,约为136亿元。

上述奥园人士认为,奥园过去几年发展得过于激进,但资金、管理、产品实力均还不够强,没跟上业务的快速扩张,内部出现诸多漏洞。

首先是组织架构的问题。2021年3月之前,奥园旗下分为地产、商业地产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相对独立,各自为战,有如赛马一般你追我赶,相互较劲。虽然赛马机制有助于扩张,但两套班子的设置,一来使得人员结构复杂、冗余,增加沟通成本、降低运营效率,二来也增加了资金风险。“你两年翻了一番,那我也得翻一番,大家在拿地上变得非常激进,资金使用效率难免出现问题。”该人士称。

其次是项目管理上的粗放。收并购是奥园赖以扩张的重要手段。但不重视市场可行性研究,前期研判粗放,使得奥园较容易在收并购项目上踩坑。

李晓的感受是,很多时候,市场研究部门的人没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和立场,而是不断为投拓部门、区域负责人让路。

有些项目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不应该收购,但最后还是被拿下。甚至,为了配合将测算数值做得漂亮,市场部门预估的销售周期可以从18个月改成14个月,售价可以从一万五改到一万七。“激进扩张的时候,房企多少都有这个问题。但20个项目有2、3个是这样的,还能够运转下去,如果有10个项目都这样,公司是背不动的。”李晓说。

另外,激进扩张的几年里,奥园不断招兵买马,但进来的人鱼龙混杂。李晓感受到,同一类型、级别的岗位,有些同事素质高,像开飞机的,但也有很多同事,连驾照都还没拿到。更不用提混进来的投机分子,贪污腐败,项目本身赚不了钱,自己却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人员素质对不齐,导致很多时候,业务无法保持在统一的较高水平。

隐形的债务

窟窿究竟有多大,不能只看账面情况。水面之下,隐形的有息债务早就暗流涌动。而这些隐性债务,往往在出现问题时才会进入大众视野。

比如,去年11月,奥园集团被曝出一笔6590万元的信托贷款违约。 这笔名为“申万菱信资产-惠聚2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信托,是惠聚系列的一个产品,于11月12日到期。系列中的另外3个产品,于当年12月到期。

这个资管计划的底层资产,实际可能是奥园系公司之间的往来款项。

理由如下:公开信息显示,惠聚2号主要用于“折价受让供应商持有的对奥园集团并表公司的应收账款债权”,由奥园集团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惠聚2号由珠海保税区启恒物流有限公司举借,而奥园旗下的广州弘凯置业有限公司,持有启恒物流60%股权,也就是说,启恒物流实际上也是由奥园控股的公司。

公开裁判文书显示,2021年11月16日、2022年1月12日,申万菱信对于奥园集团等相关主体,分别向法院申请了约2.07亿元、0.96亿元的非诉财产保全。

再比如,12月份,奥园理财产品爆雷时,其自行披露称,公司相关的基金和定融产品总额约60亿元,第三方公司管理的定融产品约24亿元。

2020年初,曾有做空者发布报告,详细分析了奥园的明股实债及自融问题。其在报告中指出,奥园的非控股股东权益主要由广州奥园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珠海鼎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不同的信托、保险以及投资公司构成。其中,广州奥园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奥园子公司,涉嫌自融。而种种迹象表明,珠海鼎盛也与奥园存在关联关系。

明股实债与自融,对房企来说是心照不宣的“秘密”。随着房企不断爆雷,这些曾经隐秘的操作逐渐暴露。

明股实债的主要隐患有两点:其一,负债率指标计算容易失真,影响对公司风险的判断;其二,实际应该作为利息支出的财务费用,并不会体现在利润表中,影响对企业真实盈利水平的判断。

中国奥园少数股东权益占总股东权益比例约66%,在行业内属于较高水平(前50均值约45%),而其少数股东损益占比,始终维持在20%以下。 一直以来,都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而奥园的解释是,由于项目投入到结算会有2-3年周期,预计2020年将会有改善。但从数据来看,这个改善不太明显。

花样百出的融资方式,体现了奥园对于资金的渴求。奥园自身资金实力不强,发展高度依赖外部融资,且高利率的非标融资占比较高。 参考联合资信的评级报告,2020年底,其境内发债主体奥园集团的信托及其他融资占比约为47%。过去几年,奥园披露的平均融资成本在7.2%~7.5%,与同行相比偏高。2020年,亿翰智库监测的50家房企,平均融资成本约6.11%。

李晓对此感到无奈。 面对动辄13、14个点的非标融资利率,地产项目的运营就像走钢索一般,理想状态下,净利率可以达到5%~8%,但稍不留神,利润就会被吃空,甚至亏本。 自有资金占比高,融资利率低的房企,潜在利润率更高,经营上也就有了更多腾挪的空间。但对于底子薄,又高速扩张、渴求资金的房企而言,只有不断提高周转,一个锅盖盖五个,甚至十个锅,才能提高自有资金的回报率,但风险也随之叠加。

疑点重重的2020

《 财经 十一人》发现,奥园身上还存在一些疑点。

其一,近两年,这家公司依据账面数据推算的回款金额,与综合其他披露计算的结果相去甚远。

一般来说,将预收款项当期变动,与营业收入加总,可以得到当年预收款项的实际增加。对于地产公司来说,这个数值大致与当年的回款金额相近,会有一定误差,但差异不会过大。

从下表可以看出,2020年与2021上半年,综合奥园权益销售额与回款率,得出的回款金额,与报表数值推算的结果差异较大。

即便考虑到奥园在此期间处置了部分子公司,这个差异仍然让人难以接受。以2020年为例,当年奥园出表公司合计约有75亿元预收款,即便加上这75亿元,仍有近300亿元缺口(844-474-75=295)。

对于这个差异,有几种可能的解释方向:

一是奥园的合同销售额虚高。对房企而言,合同销售额是一张最直接、响亮的招牌。提高排名,甚至冲击千亿,意味着名声、荣誉,也意味着更多的融资机会。2019年7月、2020年3月,中国奥园先后两次遭到做空,做空者均对其销售额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二是奥园的真实回款率或权益比例低于披露数据。

三是当前财务报表或许已不能准确反映奥园的整体情况。假设奥园披露的全部数据均真实可信,以2020年为例,奥园当年全口径的回款金额约为1130亿元,而其合并范围内的推算回款金额约为474亿元。也就是说,若不考虑权益比例,当年,奥园有高达656亿元的回款均发生在表外。

2020年,奥园参与的合资项目数量从2019年的10个增至90个,为合资公司提供的担保从2019年的80亿元人民币升至240亿元人民币。

前述奥园内部人士透露,有时候,明面上的负债减少,其实是转嫁到了合作方,以合作方的名义贷款,公司为其提供相应担保。受访的投资人也指出,这是地产公司在降低表内负债时会采取的一种操作。

这意味着,奥园的财务报表或许已不能准确反映其整体情况,其真实的负债规模也愈发成谜。

其二,奥园将多家子公司“处置”给了一家可能存在关联的公司。

2020年度,中国奥园毛利率下滑明显,净利率却略有提升,主要得益于其非经营性损益。其中占大头的,分别是18.4亿元的汇兑损益,和12.28亿元出售附属公司的收益,两者合计约占当年税前净利润22.54%。

《 财经 十一人》发现,当年中国奥园处置子公司的多个处置交易的对象为同一家公司,而这家公司又与奥园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

据年报披露,中国奥园2020年处置了50家附属公司。这些公司之间存在控股关系,如果剔除掉被控股的公司,则剩余34家,其中有6家公司的处置没有交易对价。我们将剩余的28家公司视为其当年出售的主要附属公司。处置完这28家公司后,奥园仍然持有51%及以上股权的,有19家,占比近70%。

一般来说,持股51%及以上,说明对这家公司具有控制权,需要考虑将其纳入合并范围,自然也不能算做出售附属公司。但是,很多地产公司会以公司章程规定为由,说明自己不能“单独控制”这家公司,从而实现附属公司的“出表”,奥园这次也给出了同样的理由。

然而,事实恐怕并非如此。从下表可以看出,一家叫做“广州晟益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晟益”)的接盘方,当年入股了奥园的十家附属公司。彼时,广州晟益成立不到一年,其法定代表人吴鹏飞,正是珠海鼎盛的法定代表人。广州奥晟投资有限公司,也成立于2020年,现已是中国奥园的全资子公司,其初始董事之一也为吴鹏飞。

另外,《 财经 十一人》并未查到其中三家公司的股权变更信息,不知其股权当年究竟出售给了谁。目前,这三家公司仍由奥园100%持股。

奥园集团的发债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多家出表公司所涉及的地产项目,奥园享有的权益仍为100%。

《 财经 十一人》就上述疑点咨询中国奥园,奥园称暂不回复。

自救之路

爆雷之后,诉讼接踵而至。公开信息显示,其境内地产业务运营主体奥园集团,目前已因三个案件成为被执行人,被执行总额金额合计约21.64亿元。

贝壳研究院分析师潘浩指出,奥园与其他陷入危机的房企类似,在整个流动性系统中,先是一个齿轮卡住了,由于缺乏信心的润滑,故障又不断传导至其他联动的齿轮,最后导致系统全面失效。

现在,奥园需要盘活这个系统。

在其官宣境外债务重组后,市场陆续有消息称,山东某康养地产国企有意成为中国奥园控股股东,广东粤海置地、越秀地产等公司也在考察中国奥园位于广州、珠海地区的项目。截至目前,公司未公布重大实质性进展。

据智库媒体REDD消息,市场传闻的某康养地产国企,或为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旗下的中垠地产。

奥园与中垠地产在2020年建立合作关系。奥园旗下的深圳市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中垠地产40%的股份。中垠持有济南阳光壹佰房地产公司51%的股权,而济南阳光100国际新城,是2020年新出现在奥园披露土储中的项目。同年,奥园还新增了“济南中垠广场”、“济南中垠御苑”等项目。

几位受访者均表示,国企的决策流程一般较为复杂,这笔潜在的战投目前看来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另外,与整体出售股权相比,出售单项资产可能更为高效。一般来说,股权收购面临更大风险,尤其是当公司信用出现了问题,金融机构、战投方更需要全面、详细盘查底层资产,摸清各种隐性债务。因此,他们往往更愿意直接收购优质资产。

而目前,对于陷入危机的房企而言,出售资产也是个艰难的博弈。上述投资人提到,一些收购方在谈判时,会将折扣打得极低,甚至只是略高于这个项目的有息负债。比如,一个可售20亿元的项目,投入的10亿元中,有7亿元开发贷,那么收购方会从8亿元开始报价。而不想贱卖资产的房企,往往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

对于奥园来说,通过处置资产降负债,还可能面临另一重潜在压力。惠誉指出,少数股东权益占比较低的房企,可以通过处置项目权益来降杠杆。而正如前文所说,奥园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较高,这降低了其财务灵活性。

无论如何,目前进入ICU的所有房企,都非常需要向外界释放利好信息,以维系脆弱的信心,获得喘息空间。

作者为《 财经 》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实习生


更多关于【旭辉控股集团:前10个月录得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608.3亿元】的资讯,请继续关注本栏目。

标签: 奥园 亿元 集团

荆楚印象 备案号:鄂ICP备2022019915号 站长QQ:201690762